wow translate

顯示具有 分類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分類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Euphorbia boissieri

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植物,罕見到沒有照片記錄。
google會問你:您是不是要查E.bosseri

原產馬達加斯加,分類上屬於Goniostema 節,也就是麒麟花-皺葉麒麟所屬的家族。

分布於馬達加斯加東北部,其中一個發現地點是Tampolo,馬蘇阿拉國家公園,
生長環境是潮濕的森林,海拔100公尺。

上次有科學家看到他是2001,這個物種應該還算多,不過不知何故沒有花友栽培他。

型態學:
植物直立,有著中軸和水平的枝條。10~20公分長,末端直徑有8~10mm。
很多乳汁,肉肉的。
葉子有兩種顏色,正面很深色,淺色葉脈。背面淺綠到白色。
有極大的長葉子,長達10~30公分,寬約5公分,有葉梗,長約2公分。
枝條很細,數片葉子生長在枝條的末端。
莖光滑,只有在最末端的新生處有刺絨毛。
花朵白色(正卻來講是苞片),雄蕊紅色,雌蕊白色。


照片來自於法國國家博物館的標本館藏。
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著作權授權:CCBY4.0

MNHN - 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2019).
The vascular plants collection (P) at the Herbarium of the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MNHN - Paris). 
https://www.gbif.org/occurrence/439244369


This is an extremely rare plant that is have no photo records.
Google will ask you: Did you mean: E.bosseri ?

Originating in Madagascar, it  belongs to section  Goniostema , which is the section of crown of thorn and E.francoisii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ern Madagascar, one of the locations found is Tampolo, Masoala National Park,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is a humid forest at an altitude of 100 meters.

Last time a botanist saw him was in 2001. It should be fine, in conservation sense.
But for unknown reason,it's never seen in cultivation as fare as i know.


Morphology:

The plant is erect, with a axis and horizontal branches. 10 to 20 cm long and 8 to 10 mm in diameter at the twig tip. A lot of milk/sap, fleshy.

The leaves has  two colors, very dark above  and light veins. The below is light green to white.


There are huge long leaves, 10 to 30 cm long, about 5 cm wide, with leaf stalks about 2 cm long.

The branches are thin and several leaves grow at the ends of the branches.
The stems are smooth and only have stipulate hair at near the new growth.
The flower is white (techneically it;'s cyathophyll), the stamens are red, and the pistil are white.

Sap is white and so is root.
okay bad joke.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龍舌蘭與蘆薈蟎


龍舌蘭蟎與蘆薈蟎,和紅蜘蛛的症狀完全不同。

龍舌蘭蟎與蘆薈蟎屬於Eriophyid mite,他們的身體是微米大小,肉眼看不到,必須用顯微鏡。

Eriophyid 的寄主專一性很高,龍舌蘭蟎就只會感染龍舌蘭,不會感染其他植物。台灣花友表示,Agave的跨屬雜交種還是會被感染。


龍舌蘭蟎會造成小塊的黑斑與疤痕。和紅蜘蛛的大面積咬傷非常不同。而且表面上完全看不到任何有蟲的樣子。會躲在生長點裡面,非常難徹底去除。


蘆薈蟎 學名Aceria aloinis,會在蘆薈身上造成許多腫瘤和突起,又稱蘆薈癌。

目前推測龍舌蘭蟎和蘆薈蟎 是非常接近的物種。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2011年新物種介紹Turbinicarpus graminispinus 草城丸


一.前言
Turbinicarpus graminispinus 草城丸是姣麗球屬的新物種,於2011年發表。有著姣麗屬一貫的迷你特徵,配上造型獨特的刺。

中文名稱是光山取的,graminispinus 意思是像枯草的刺,因而取名草城丸。
gramini 草
spinus 刺

二.發現經過:
2008年,兩名捷克的業餘仙人掌愛好者Vojta Myšák 和Zdenek Jiruše發現了這個墨西哥的小珠寶。
18個月後,波蘭的業餘仙人掌愛好者 Grzegorz Matuszewski, Darek Raczko, Kazik Dobroczyñsk 也作出了相同的發現,不過已經晚了。
其實Grzegorz Matuszewski在2007年的探險時,配合Google Map就已經預測出可能的分布地點,不過Matuszewski的行程太滿了,沒機會去探查,失去了成為發現者的榮耀。不過這兩個團隊同意合作,最後是兩個團隊一起掛名發表的,真是可喜可賀。

三.原產地與生態

草城丸原產於墨西哥東北部Nuevo León 省,生長的生態環境是石灰岩山,周圍會有許多枯死的草類植物(禾本科)。有無與倫比的擬態隱藏能力。草城丸長在岩山的凹縫內,土壤極少,有青苔和復活捲柏伴生。不一定是山丘,平坦的石灰岩地區也會生長。

目前有多個以知的分布區,都在Nuevo León裡面,已經有數個探險家抵達並採到種子了:
San José del Llano ,PA 839這個編號是在此採集的。
Nuevo León 省南部的Mier y Noriega,在此採到了GM1251。
Nuevo León 省南部的 Dr. Arroyo, NL,在此採到了PP1598。
最容易買到的是Turbinicarpus graminispinus  VM817 ,似乎就是第一次發現時採的同一批。

在連續的炎熱大晴天後開花,整個生長季節都會隨機開花,在原產地,整個地區的植物會同步在一周內同時開。


四.形態特徵:
極小型的球狀~扁球形仙人掌,不長側芽,缺水時有縮入土中的習性。
直徑1~2公分,嫁接可爆衝至4公分。疣粒角錐狀,基部變寬,不排列成稜或螺旋形。
周刺7根,細長尖軟,紙質,基部棕色,末端逐漸退色成白色
中刺一根,較寬,擬態乾草的外觀,深咖啡色至淺棕色,朝生長點內彎曲,老株偶爾會有1根以上的中刺。
花朵4公分寬,可以比植物本身還大,白色帶有黃或紅的色調。
生長旺盛時生長點附近會有絨毛出現。
沒有明顯的成態/幼態轉換,幼苗就只是小一號的成株而以。


五.栽培:
光山自己的栽培經驗是很好照顧,種子發芽簡單快速(3天內),沒有特殊要求。幼苗可以用悶養的方式帶大,介質可以放一點有機物,我用的幼苗介質加了30%體積比的泥炭土,幼苗生長沒有任何問題。
需要強光讓刺變好看,就是很一般的賞刺仙人掌栽培要點,沒啥特別的。

嫁接台木用麒麟團扇效果很好,其他台木沒用過,嫁接苗半年可開花。比較特別的大概就是他幾乎不長側芽,就連嫁接後也不太長,這點滿不錯的,因為嫁接後變形的問題不嚴重。

花朵比例上頗大,色調是白~淺粉

八個月大的實生苗,和上面的嫁接株是同一梯,剛開始長出特色中刺。
播種時間是6/9號,氣溫29~31C


參考資料:
1.A new jewel in the genus Turbinicarpus: Turbinicarpus graminispinus G.F.Matuszewski, V.Myšák & Z.Jiruše
Author(s): Zlatko Janeba and Alice Vanden Bon Source: CactusWorld, Vol. 29, No. 2 (June 2011), pp. 65-68 Published by: British Cactus and Succulent Society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42795063 Accessed: 30-10-2016 11:42 UTC
原產地的遊記和一些生態小觀察

2.Turbinicarpus graminispinus Matusz. , Myšák & Jiruše
Cactus & Co. 14(4): 21 (19-31, figs.). 2011 [2010 publ. Feb 2011]
物種發表論文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Euphorbia sp. Cape Guardafui賈德福利大戟

他的正確分類地位和學名未知,但長相上的確有不一樣,並非亂取一通的名稱。

Cape Guardafui 是地名,Cape是海角,海角七號的那個海角。
Guardafui 是賈德福利,所以這是長在索馬利亞_賈德福利海角的大戟。

栽培難度高的強刺型枝條大戟,要種活不難,但是種的好非常難,生長速度慢,很愛裝傻又很龜毛。
有可能好幾年都不生長,然後某一天突然瘋狂生長,長出許多新分支,有一陣一陣的生長週期。週期長短不固定,處發條件也未知,是連大戟專家都會覺得龜毛的品種。

因為很龜毛,經常會以嫁接的型態出售,能用插枝繁殖。老叢會呈現貼地匍伏的習性,這點和在原產地觀察到的野生植物生長方法一致。他偶爾會開出小的無梗花,顏色是棕色,會在莖側面長出小肉芽,於肉芽上開花(類似擬蹄玉)。


德國大戟栽培家Wolfgang Ewest表示,他自己嘗試過受粉很多次,從未得到種子過(不過他有拍到結果的照片)。也許園藝栽培中的所有個體都是同一個無性繁殖系(clone),基因相同所以無法授粉。

Wolfgang Ewest曾經拿自己種的Euphorbia sp. Cape Guardafui請教英國皇家植物園的大戟分類專家Susan Carter Holmes,她認為這是Euphorbia prona。


但是Goole一下就能看到,E.prona長的有一點不太一樣,像是表面花紋和疣粒突起的程度都不同。prona的物種發表論文幫助不大,主要提到的辨認特徵是prona的刺盾面積比較大,幾乎蓋整個疣粒,5稜,疣粒比較突起。這些特徵都無法把prona和Cape Guardafui區分出來。


再加上Euphorbia prona的原產地Bargal其實和Guardafui也沒離很遠(65公里而以)。
所以這兩個物種(?的分類地位有重新研究檢察的必要。


參考資料:

1.Wanted!!! Euphorbia prona S.Carter
Wolfgang Ewest
kap-ecklonii@t-online.de
賈德福利大戟的原產地照片和一些栽培經驗分享


2.
New pair-spined species of Euphorbia (Euphorbiaceae) from Somalia 1992
Susan Carter Holmes 
prona 的物種發表論文

Euphorbia prona S. Carter sp. nov. Type: Lavranos & Carter et al. 24730, Somalia, Bari Region, 8 km W of Bargal at base of escarpment, 11"17'N, 51"01'E, 17 Nov 1986 (K holotype, MOG isotype). Species nova affinis E. inaequispinae N. E. Br. sed caule multiramosa non caespitosa, caule et ramis crassioribus (1.5-2 cm) 5-angulatis, tuberculis majoribus prominentioribus distantioribus, podariis rotundatis, spinis robustioribus aequalibus plerumque longioribus (1.5-2 cm), aculeis saepe visibilibus sed rudimentariis differt. - Fig. 7L-M.

 Semi-prostrate succulent perennial, with sprawling stem to 75 cm long, sparsely branched; roots fibrous. Stem and branches terete, 1.5-2 cm thick, with prominent tubercles 7-10 mm apart in 5 loosely spiral series separated by deep grooves. Spine-shields completely crowning the tubercles, suborbicular to obovate, 34 X 2.5-3.5 mm; spines robust, 1.5-2 cm long; prickles rudimentary, 0.2-0.5 mm long, but obvious, to 5 mm long, on seedling plants before branches are produced. Inflorescences not seen. - Fig. 7LM.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E. prona is known only from the east facing rocky mountain slopes of northeast Bari Region, amongst very sparse Commiphora scrub, at about 300 m in altitude. 

Remarks. Although 1 have seen this species in a sterile state only, both in habitat (supported by photographs) and as herbarium specimens, it is distinctive enough to allow a positive description. Like the preceding species, E. dasyacantha, it is best compared with E. inaequispina amongst those species already known from Somalia. They both have a more or less prostrate habit, and terete stem and branches, with tubercles in longitudinally spiral series crowned by spine-shields bearing long spines. These features are also shared with E. dasyacantha to which E. pronu is actually more closely related. 

However, this new species is a much larger plant, with thicker stem and branches, more prominent and more widely spaced tubercles in five, not seven to twelve, spiral series, and a more robust spinescence with larger spine-shields, longer spines and lacking the interlaced(看不懂) spinescence on the lower stem. Although prickles are obvious, to 5 mm long, on seedling plants before branches are produced, they are no more than rudimentary (0.2-0.5 mm) on stems longer than about 8 cm and on subsequent branches. Flowering material has not been seen, but the formation of the spine-shields, completely enveloping the apices of the prominent tubercles, clearly indicates a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imilarly armed species from northeast Somalia. 

Typically, they produce orange-red cyathia and small capsules exserted on recurved pedicels, e.g. E. dasyacantha and E. atrox. It is unlikely to be related to the only other possible group of species from northern Somalia, as these are usually larger shrubs which can be typified by E. nigrispina and E. geldorensis.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is group are longitudinally ridged branches with shallow tubercles (or teeth), crowned by elongated, almost contiguous spine-shields, and bright yellow cyathia with subsessile capsules.

 Collection orher than fype. Somalia. Bari Region: El Gal road, 10 km W of junction with Iskushuban-Bargal road, ca. 10"55'N, 50"55'E, 30 Nov 1970. Bavazzano & Lavranos s.n. (FT).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Tecticornia 屬的一點筆記

Tecticornia 幾乎都是雌雄同株,唯一例外是T. uniflora 雌雄異株。
雌雄同株的品種,幾乎都是雌雄同花,偶爾出現andromonoecious(在同一株身上開出兩性花和雄花)

andromonoecious的例子中,中間那朵是兩性花,左右兩邊是雄花。


參考資料:
1.Shepherd, K. A., & Wilson, P. G. (2007). Incorporation of the Australian generaHalosarcia,Pachycornia,SclerostegiaandTegicorniaintoTecticornia(Salicornioideae, Chenopodiaceae). Australian Systematic Botany, 20(4). doi:10.1071/sb07002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如何查物種發表論文 以Dorstenia horwoodii 為例

先簡單介紹一下物種發表論文。
所有的生物,只要是有學名的,就會連帶的有一篇物種發表論文。
這個論文就是這個物種的定義,裡面會詳細記載發現過程,物種的特徵,分布地點(有時後為了防範盜採不會有),甚至一些有趣的小八卦。

物種發表論文加上模式標本,這兩個資料就是物種的定義和基石。

那,甚麼時候會需要查物種發表資料呢?


1.需要原產地資料的時候
物種論文中一定會有分布位置,就算故意寫的不清楚,至少也會說是那種生態圈,哪個國家哪一省。原產地描述也能用其他方法獲得,但物種發表論文是保證一定會有的。


2.需要可靠的鑑定資料的時候
以訛傳訛的例子不勝枚舉,像是認為火龍果有花青素,把雜交種當成純種,之類的。
一般來說都有辦法判斷哪些資料比較正確,這部分我在如何判斷資料的正確度這篇文章中有談過了。
但有時後真的沒辦法客觀判斷,所有資料看起來都一樣模糊不清,找不到立足點。
這種時就會需要物種發表論文來提供一個絕對正確的立足點,畢竟物種發表論文就是這個物種的定義,他說了算。


3.沒有其他資料可參考的時候
如果是新物種,那當然不可能會有太多資料。又有些時後物種太罕見,網路上資料很少。多一個資料是一個。


物種發表論文該怎麼查呢? 恩,這問題很複雜,沒有通用的公式。要教學的話,教的會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故定套路。以下我會用示範的方式教學。


第一題Dorstenia horwoodii

有花友問我Dorstenia horwoodii是不是雌雄同株,光山腦中對於這個學名有模糊印象。但不確定。總之先GOOGLE。


光山發現有llifle來自這個網站的資料,這個網站根據我的經驗,是滿可靠的資料來源,可以用來初步瀏覽。



有看過之前學名的格式與寫法應該就能看懂網站的標題,上面寫的就是最完整的走火入魔板學名,把命名者,時間,發表位置都寫上去的版本。
真是太好了,這樣光山就知道物種論文在哪裡啦

但是,下面還有一行小字:
Accepted Scientific Name: Dorstenia foetida Schweinf.
Bull. Herb. Boissier iv. App. II. 120.

這是說這個物種被接受的學名是Dorstenia foetida,怪了,怎麼和標題的Dorstenia horwoodii 不一致? 這代表這是個被合併的無校學名,難道是有甚麼八卦和隱情??




為了確認這個學名是否有效,光山到另一個網站國際植物學名錄IPNI上查詢。
IPNI是由科學家維護管理的網站,收錄了世界上所有植物的學名。




IPNI上面有登錄這個學名,還很好心的多給了一點資訊,物種發表論文的標題、詳細發現地點、
模式標本泡在酒精裡面(有趣的小八卦)、還有物種發表論文的網址
doi:10.2985/015.088.0203 

這樣就找到啦,點進去就能看物種發表論文的預覽了,看全文是要付錢的,並非所有論文都能免費看全文。(除非你要來黑的)

至於為甚麼會被合併? 光山看過物種發表論文候就懂了

故事是這樣的,Dorstenia horwoodii 在1959年就被horwood發現了,樣本被泡在酒精裡。也有發表論文,但是發表者horwood自己不是個專業的分類學家,他的研究成果不夠嚴謹,被其他分類學者打槍,把D.horwoodii並入普通臭桑D.foetida。

但是horwood挖回來的原產株成功的繁殖,進入栽培市場,這些就被當成D.horwoodii 流通。
D.horwoodii就被當成是一個裸名,以學名格式發表,但是科學證據不足而無效的名字。

一直到2016年有一票新的科學家,到原產地實際走訪,重作了一次horwood的研究,才讓這個學名有了足夠的資料,升格成正式學名。

因此,1959~2016之間,D.horwoodii因為研究資料不足被合併,2016之後因為研究資料夠了,從裸名升格成物種。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Dorstenia horwoodii 2016 的一點筆記

Dorstenia horwoodii 2016
這個新物種是先上車後補票的典型。

早在1959年就由探險家找到,放進酒精罐子裡泡著。

但一直到2016才有分類學家檢查,研究,發表論文讓他終於有了一個名堂。

當然在1959~2016之間就已經有植株在市場上流通了,用的也是Dorstenia horwoodii 這名字。

Dorstenia horwoodii 是個從nomen nudum(無論文背書的裸名)升格到正式學名(有論文背書)的例子。

外觀上,簡單來說就是臭桑版的惠比虛笑,大量的短球狀分枝,低矮的生長習性。不過栽培株好像會走鐘,有些掛這個名字的栽培植株長的不像惠比需笑(聳肩)。

其他特色還有,葉子邊緣是直角波浪,花的觸手是鈍三角型,價格等於半顆腎臟等等。


栽培上一概不知! 不過看原產地的資訊,可以推論應該是喜歡強曬,快速排水,盆栽容量小,高溫的品種。


物種發表論文 
Dorstenia horwoodii Rzepecky sp. nov. from Nudum to Novum, a Fortyish Year Hiatus
Alain Rzepecky

Cact. Succ. J. (Los Angeles) 88(2): 68. 2016 [Mar 2016]


以下表格是物種發表論文裡面的表格,經過光山翻譯成淺顯易懂的形式。



Dorstenia foetidaDorstenia lavrani Dorstenia horwoodii
土質隨便一種岩石限定石灰岩限定石灰岩
原產地光照落葉灌木林~暴露遮陰暴露
海拔0~21001750150左右
莖底部或多或少膨大膨大膨大像蟾蜍蹲馬步那樣側邊膨大
生長習性高度至高40公分至高155~7
分枝直徑5~40mm 吝嗇的絨毛 布滿葉疤與托葉疤 疤往外突出 或者托葉刺 大致上排列成螺旋型直徑直徑10~25mm 懶散的絨毛 布滿葉疤與托葉疤 疤往外突出明顯 整齊的螺旋型直徑5mm 幾乎光滑 布滿葉疤與托葉疤 疤往外突出 往莖尖排列成螺旋型 能從正上方看到整個螺旋
1或好幾根 單幹或分枝1~15根 不分枝 至多50 惠比需笑分枝法
一開始膨大 馬上變鬚根一開始膨大 馬上變鬚根烏羽玉那種根(napiform )
排列方式大概有點蓮座狀在莖頂圍成一圈冠狀只有幾片在莖頂
葉子型狀長槍狀或寬卵狀橢圓至卵狀卵狀
葉身長(不含柄)10~150mm75~180mm25左右
葉身寬3~45mm15~45mm15左右
葉柄1~60mm0~4mm2~10mm
上表面吝嗇的~密集的絨毛光滑絨毛
下表面吝嗇的~密集的絨毛非常吝嗇的絨毛絨毛 一部份是腺毛
邊緣上下波浪狀起伏 側邊再突出角波狀crenate上下波浪狀起伏 三角波浪狀 極度捲邊(厚切洋芋片)
葉子末端尖尾acuminate~尖銳acute尖銳acute(夾角小於90)圓鈍subobtuse(夾角大於90)
托葉半永久性殘留 尖刺狀脫落快速脫落快速
性別雌雄同株雌雄異株雌雄同株
星星構造星星梗5~30mm5~15mm8~20mm
Coenanthium 星星托直徑直徑5~20mm 1~1.5厚 外側有絨毛直徑直徑5~15mm 外側有一點點絨毛直徑直徑2~8mm 0.5~1厚 外側有絨毛和腺毛
星星的觸手4~18根 寬三角型至細長 1~35mm長6~12根 線狀16mm長4~10根 扁三角~直角 2~4mm長
真正的小花雄小花比雌小花多雌雄異株雄小花比雌小花多四倍
質感苦瓜 蟾蜍沒有資料舌頭表面 一堆很小的圓突起
種子大小0.8~1.5mm沒有資料0.5~0.8mm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學名的格式與寫法



1.簡易的學名寫法

Pachypodium baronii

學名理論上要斜體書寫,但是因為Facebook沒辦法斜體,而且手寫花牌也沒辦法斜體。
因此一般來說都無視這條規則。

但研究論文,書本這類專業資料就要斜體了。斜體有甚麼好處呢?
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在一整排密密麻麻的字中快速看到學名在哪裡,不過這項優勢在中文資料中不存在(唯一的英文字就是學名)。

當你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Pachypodium,就可以把Pachypodium 省略成P.
前面的學名就可以被省略成P. baronii,同屬的其他物種也可以省略成P. horombense   P. lamerei

大多數時候甚至不用先提過一次,直接寫P. baronii也看的董。但這和斜體規則一樣,如果你要寫書還是乖乖照規則,先提一次完整的學名,然後才能省略。

如果你又提到一個P開頭的屬,就不能省略,或者要改成兩字母縮寫。像是這樣:
Pa. baronii = Pachypodium baronii
Pl. rubra     =Plumeria rubra


2.稍微副雜一點的學名寫法(園藝用)

Astrophytum myriostigma cv. onzuka   恩塚鸞鳳玉
A. myriostigma "onzuka"   恩塚鸞鳳玉
A. myriostigma f. nudum     琉璃鸞鳳玉
A. myriostigma subsp. potosinum  鸞鳳玉波塔亞種 (這是個無效學名 我是為了要找例子出來才用的)
A. myriostigma var. columnare  柱型鸞鳳玉
A. asterias x myriostigma 鸞鳳兜

cv. 是園藝栽培的意思,只要你培育選拔出了一個特別的新品種,就可以隨便幫他取一個園藝名。不虛要經過正規命名程序。

像是恩塚鸞鳳玉,是恩塚這個日本人創作的品種,他就用自己的名字取了。園藝品有兩種寫法:cv. 名字 或者 "名字" 兩種寫法都可以



f.是型的意思,是天然,野外就會出現的變異。通常只有一個小特徵不一樣,像是琉璃鸞鳳玉是沒有白點的鸞鳳玉,就用 f. nudum來表示,拉丁意思是裸體。
常見的f. 有:石化f.Monstrosa 墜化f.Cristata 琉璃 f. nudum 無刺 f. inermis


subsp.是亞種的意思,這個差異又更大了,但是還沒大到能被分類學家認定成新物種。就會給他一個亞種。亞種必須要經過正式的學名發表程序才有效,從亞種獨立成物種,或者被併回去也是常有的事。

很常和亞種搞混的是變種var. ,概念上和亞種一樣,都是【個體以上物種未滿】,但還是有差異。

一般來說,能在【實際地理分布】上區分的會被當成亞種,不能的會被當成變種。
舉例來說,溫莎瓶幹P. baronii subsp. windsorii 就是巴若妮P. baronii的亞種,溫莎只分部在一個海岸,巴若尼則是整個馬達加斯加東北角都有。

再者變種的特徵差異通常會有連續變化,A變種的特徵和B變種的特徵,會有連續的中間環節,逐漸從A變成B。但這都只是慣例,事實上到底算亞種還是變種,是命名者說了算 (攤手。

請問巴若尼有幾個亞種? 答案是兩個,巴若尼和溫莎。亞種之間是對等的,並沒有說我是物種,其他是亞種,所以兩個都是亞種。
因為這個緣故,有些比較龜毛的人,會用P. baronii subsp. baronii 這個寫法。
小明那麼多個,只說是小明,哪知道是哪個小明? 不是會炒菜的小明,也不是住彰化的小明,小明的那個小明才是我說的小明啦。

但是一般都會省略成P. baronii ,畢竟那個叫baronii 的生物只有一個,不須要強調是那個叫作baronii 的baronii 。這又稱作同名亞種。



兩個同屬物種雜交 就是把種小名中間用x連起來,要注意是母在前,父在後。
和BL配對公式的寫法不一樣




2.5 採集編號

Mammillaria carmenae  LAU 1363
Gymnocalycium friedrichii LB2178

如果你開始和外國定種子,有時候會看到這種英文字+一串數字的組合放在學名後面。
特別是石頭玉最常見到,這是甚麼意思呢?這代表的是採集編號,前面的英文字代表人名或地點,後面的是流水號。

 LAU 1363是植物探險家Alfred Bernhard Lau在1983年,墨西哥Tamaulipas挖到的,他在這個地點挖了許多植物,給了他們1363的流水號。他把這些植物從野外挖回來後,帶回照顧,這群繁衍生出來的後代,就通通都是LAU1363。

植物在野外彼此之間也是有基因個體上的差異的,同一個物種底下可能也會有稍微不同的外觀。所以不同採集編號的,看起來也會不太一樣。這差異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完全是個案差異。

採集編號是不需要正式發表的。通常不同的採集編號代表不同的外觀。



Mammillaria carmenae LAU 1223


Mammillaria carmenae LAU 1363

這些都是卡爾梅納,但彼此外觀上就有不同,更重要的是,和花市賣的普通卡爾梅納不同。花市卡爾梅納肯定和這兩個是不同時間地點採集的,但花市卡爾梅納的編號已經不可考。

採集編號的差異通常很微小,但也有些差異極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Gymnocalycium friedrichii LB2178,差異極大,價格也差了20倍。

「gymnocalycium friedrichii lb2178」的圖片搜尋結果


所以,採集編號有以下特性:
1.代表的是野外就有的差異,不是原意選種後的差異

2.差異可大可小

3.並非所有品種的採集編號都可以被追查到


這個網頁有許多採集編號可以查詢。
http://ralph.cs.cf.ac.uk/Cacti/finder.html


3.走火入魔的你,渴望更多的知識嗎?

Pachypodium windsorii Poiss. 1922  (無效學名)

Pachypodium baronii subs. windsorii (Poiss.)Pichon  1949

Pachypodium baronii subs. windsorii (Poiss.) Pichon
Mém. Inst. Sci. Madagascar, Sér. B, Biol. Vég. 2: 123 (1949)




這幾個寫法又包含了更多的資訊在學名理,先看第一個無效學名。後面的Poiss是人名,也就是他的命名者,有時候會用簡稱。

像是大名鼎鼎的林奈,他的縮寫就是L.,分類學家們有資料庫會追蹤哪些縮寫被用過了,避免重複。L.已經被註冊使用了,所以其他姓林的科學家通通都不能用L.,林奈這種自肥作法真的很過分。1922當然就是年分,代表這個物種是在1922年發表的。

但是前面部是說溫莎是亞種嗎? 所以他才會變無效,因為第二個學名Pichon  把溫莎從物種往下降,併入成亞種了。

因此溫莎的學名就變成了
Pachypodium baronii subs. windsorii (Poiss.)Pichon  1949
括號裡的(Poiss)是最原始的命名者,括號外的Pichon是修訂後新學名的作者,1949是他的那次修訂的時間。

除了物種合併,拆分,也會把屬移來移去,只要是有被動過手腳的學名,就會把最原始的人名用括號框起來,後面再加上修定者。如果修定很多次就不會把每個修定者都寫入,只寫最新的那個修定者。

最後一個學名,是學名最完整的究級體,不只包含時間作者修訂紀錄,連發表位置也寫出了。

Pachypodium baronii subs. windsorii (Poiss.) Pichon
Mém. Inst. Sci. Madagascar, Sér. B, Biol. Vég. 2: 123 (1949)

Mém. Inst. Sci. Madagascar, Sér. B, Biol. Vég.就是這個論文發表的地點。
應該是馬達加絲加研究年報之類的,看這文字應該是法文,光山看不懂
2:123 代表第幾期 第幾卷 有些時後還會加上頁數。

只有百科全書和分類學研究會用這個究級體寫法,寫成這樣就能讓人回頭去找,當初發表的資料在哪裡,也能再時間上比對,知道學名之間的效力順序。


Pachypodium baronii subs. windsorii (Poiss.)  1949
由poiss發現但是被Pichon在1949年改名的那個叫作溫莎的baronii 

Pachypodium baronii subs. windsorii (Poiss.) Pichon
Mém. Inst. Sci. Madagascar, Sér. B, Biol. Vég. 2: 123 (1949)
由poiss發現但是被Pichon在1949年馬達加斯加生物研究期刊第二卷123期改名的那個叫作溫莎的baronii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新種介紹Pachypodium mikea 米其林瓶幹 2017/4/27 勘誤


這篇之前是投稿台灣仙人掌與多肉植物協會的文章


一.前言

一個新種的發現總是讓人興奮,除非是由DNA分析發現的新種,因為這類新種通常都會長得一模一樣。

幸好,P.mikea Lüthy Cact. Succ. J. (Los Angeles) 2005是靠傳統形態學分類,分辨出的新物種。 中文名是光山定下的,音譯自學名,並表示他原產於馬達加斯加西南部的米其森林。


二.發現經過

這個物種被發現的過成,可說是曲折離奇。

2004年11月凌晨6點,知名多肉植物分類學家Jonas Lüthy 正準備進辦公室,卻被一通電話打斷。原來是正在馬達加斯加探險的Ralph Hoffmann打來的,興奮的說,他可能發現一個新物種了。

Ralph Hoffmann跟Walter Röösli在馬島南端探險時,看到路邊長了一株正在開花的P.geayi(亞阿相界)由於P.geayi的花開在數公尺高的樹頂,樣本數量不多,兩人決定順手摘一點花朵樣本(編號Roosli & Hoffmann 17/04)帶回去。

兩人年過半百還爬樹摘花,實在是勇氣可嘉,他們的勇氣得到的獎勵,是一個新物種。


花摘下來的時候,兩人驚訝的發現,這些花和P.geayi差異十分巨大,P.geayi的典型花很小,花辦反捲,雄蕊強烈突出。摘下來的花卻是大朵、平滑花瓣、花序直立,儼然就是非洲霸王樹的翻版,完全沒有P.geayi的特徵。

這下可好,有P.geayi的外型和地理分布,卻有非洲霸王樹的花。該讓分類學專家出馬了。



三.鑑定過程遇到的困難


分類學家Lüthy開始爬梳起這物種的關聯。

在研究P.geayi和新種的差異之前,首先要作的就是確立P.geayi的特徵。P.geayi分布於馬島南端的尖刺森林(spiny forests),屬於低海拔乾燥氣候,主要優勢物種包含龍樹科,大戟、麵包樹、Pachyopdium。植被分成1~2公尺的尖銳灌木(龍樹和大戟),以及5~10公尺的高胖木(麵包樹 Pachypodium)。喜歡的微環境是乾燥的沙土,遮蔽物不影響分布(他就是最高的,沒有其他植物能遮他)。

P.geayi的主要特色是雪茄狀樹幹,搭配一小陀的樹冠。以前靠著分布範圍和雪茄造型能輕鬆的分辨出P.geayi,很不幸的,新物種在這兩方面和P.geayi無法區分。


這種時候就要請出模式標本(Holotype),也就是物種命名鑑定時,依據的那個標本。


Geay6064是在1907年,從一株幼苗上採集下來的,活枝條幼苗被送到巴黎植物園種植保存。
以此為依據,發表了P.geayi。

很可惜,根據perrier de la bathie在1934年的研究,Geay6064的活體樣本掛了,更可惜的是一同採集的乾燥樣本也不見了,正模、共模、同模通通不見了。

perrier de la bathie因而指定採集編號Poisson 468的樣本,作為P.geayi的新模式樣本(Neotype)。採集地點是Ejeda 跟 Behanka之間,Manakaralahy河南部。

但標本館中根本就沒有Poisson 468這個樣本存在,倒是有一個樣本編號為Poisson 648。
採集地點是Ejeda 跟 Behanka之間,從Manakaralahy往南走1.5小時處。。
perrier de la bathie指的很明顯是這個樣本,所以Rapanarivo又重新指定一次,以Poisson 648作為P.geayi的新模。

但Poisson 648真的就是P.geayi嗎? perrier de la bathie真的指定了相同的物種嗎?


在模式樣本遺失(外加種死)的狀況下,只能靠發表的文字敘述來判斷。最具診斷性的特徵是花,但當年採集的Geay6064對像還只是苗,根本就沒有花的文字敘述。我們現在對於花的認知,通通來自Poisson 648。



行文至此,還沒對這堆亂七八糟的分類學連續劇感到頭痛,光山對你感到佩服。
要是能找到Geay6064的活體在那就好了,都過了110年。她現在應該會開花了吧??。



要確定110年前的地名很困難,但似乎可以推論,Geay6064的採集點,應該就是Toliara北方
60公里,靠近Manombo河下游,Mandrarano村的一條小路。
(之前的敘述錯誤 光山2017/4/27勘誤正確的位置描述)



很不巧,居然就是一開頭,Ralph Hoffmann跟Walter Röösli爬樹摘花的地點。
(戲劇性音樂響起)



Lüthy也對這堆分類學鬧劇感到崩潰,提出了一個很非常好的建議:
大家就不要管當年Geay6064長怎樣,在哪裡,是誰了。
P.geayi就是認Poisson 648當新模式樣本,不要再去追究Poisson 648跟Geay6064的關係。
新發現的物種就用爬樹摘到的Roosli & Hoffmann 17/04當模式標本。

四.讓人興奮的新特徵。


P.mikea大致上的形態類似亞阿相界和霸王樹,以下是他們的特徵表格,資料參考自1


P. geayi
P.mikea
P.lamerei
雪茄狀
H高4~6m
Ø40~80cm
樹冠小陀 分支直立
雪茄狀
H4~6m
Ø24~45cm
樹冠小陀 老分支會下垂
酒瓶-雪茄混合
H2~5m
Ø10~30cm
樹冠歧異度大
三組 極少5
長度大致相同
L1.5~20mm
Ø1~3mm
幼年期會有絨毛
三組 極少4
中刺短
L4.5~7mm
Ø2~2.5mm
幼年期會有絨毛
中刺尺寸:
L2~5mm
Ø2~3mm
三組 偶爾2 極少5
中刺短
L2.5~27mm
Ø1~3.5mm


中刺尺寸:
L2.5~9mm
Ø0.8~2mm
葉子
6~43cm寬1~3cm
暗綠色
葉背密布絨毛
中央葉脈經常粉紅
長11~28 寬2.4~2.8cm
暗綠色
葉背密布絨毛
中央葉脈淺綠
長9~41 寬2.4~11cm
綠色
完全光滑
中央葉脈淺綠
花序
下垂 至多25朵花
果莢下垂
直立 至多13朵花
果莢下垂
直立 至多23朵花
果莢下垂
雄蕊露出
花筒11~16mm
花筒6~7mm寬
花瓣彎捲

雄蕊在花心理
花筒25mm
花筒1.2mm寬
花瓣放射狀
雄蕊在花心理
花筒26~60mm
花筒4~7mm寬
花瓣放射狀
種子
象牙白~硫磺黃


有類似蟾蜍的微小突瘤 隨機排成稜線
長7~13mm
寬2.4~4.4mm

象牙白~硫磺黃
偶爾出現淺棕色
表面構造同左


長6.9~8.2mm
寬2.5~3.2mm
象牙白~硫磺黃


表面構造同左


長9~12.4mm
寬3.5~5mm


如果要分辨1公尺以下的幼苗,能用的特徵有:葉脈顏色、刺長度、葉子長度。
但,能用來確診的特徵,是花。以P. geayi的成熟時間估算,8~10年應該就會開花。
65154013.jpg


拍攝者:Odile Aubry 感謝授權使用





參考資料:





1.Pachypodium mikea a new arborescent species from Madagascar
J. O. N. A. S. LÜTHY
Cactus and Succulent Journal Jul 2005 : Vol. 77, Issue 4, pg(s) 178-186


doi: 10.2985/0007-9367(2005)77[178:PMANAS]2.0.CO;2


物種發表論文





2.www.tropicos.org


紀錄了物種發表的相關資訊





後記:





Walter Röösli是兼職植物學家,正職是驗光師,作鏡片買賣,未婚單身,又賺一堆錢的結果,就是他每年都會花1個月待在馬島上探險,靠著GPS和相機,每次都帶回了許多珍貴的研究樣本與資料。Pachypodium的土壤需求和地理分布都是靠他才確定的。不是科班出身,卻為馬島的多肉研究提供了豐富珍貴的資料。非常難得。





本文附圖的植株位於22º18'50.51"S, 43º18'8.79" E。模式樣本位於23º02'26"S, 43º33'67"E,Paratype位於22º24'55"S, 43º17'33"E,這三株都長在馬路邊。


以知的這三株個體都分布在mikea森林的西側,但研究不多,其他地區可能也有分布。


能在模式標本旁邊打卡這種事可不是每天都有的,有機會到馬達加斯加一定要打卡一下。





Holotype 模式樣本 用來發表物種依循的樣本


Isotype 同模 由同人同時跟模式樣本同株植物上採到的樣本 植物學專用,因為動物不能切很多份。


Paratype 共模 發表物種的時候 除了模式標本之外 參考用的其他樣本


Lectotype選模 模式標本弄丟時,從上述兩者中指定一個新樣本當作模式





Neotype 新模 通通被弄丟的時候、後人重新指定一個新樣本當作模式。